在今天的北京已成為國際化大都市,這使得老北京人在故鄉(xiāng)“鄉(xiāng)音難尋”。前陣子體育媒體上出現(xiàn)過“工體北京最后的四合院”這樣一句話,意思是老北京人將工人體育場當作他們共同的四合院,只有在這里他們才能被地地道道的京腔包圍,重新找回老北京的那種氛圍。媒體以四合院指代老北京,可見四合院對北京人有多重要。
四合院大門
北京有許多四合院,最大的是紫禁城和其他皇家宮苑,接下來還有四個國家級保護院落,它們分別是恭王府、宋慶齡故居、郭沫若故居、崇禮大院。有關(guān)四合院的事情,不可能在一篇博文中講完,前一篇中我們談了四合院門墩兒的文化內(nèi)涵,今天來說說四合院大門有什么講究。
四合院的大門有六種形式,分別是廣亮大門、金柱大門、蠻子門、如意門、墻垣式門和西式門樓,此外還有一個垂花門。最高級別的是“廣亮大門”,門板裝在后柱上,大門和門廊占一間屋子大小,門外的兩扇墻呈外八字形狀。從建筑上說氣派,從風水上說斂財,向伸開手往懷里摟。在北京住這種院子的人非富即貴,“富”是富可敵國的那種富,“貴”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種貴。到了晚期就比較混亂了,很多宅子轉(zhuǎn)幾次手,主人人也不一定有多富貴。清末民初也有不少人為了氣派,把自己家的大門修成廣亮大門。
比廣亮大門低一等的四合院大門是“金柱大門”,門板裝中間那根柱子上,也就是房檐的那根柱子上。因此門的進深不如廣亮大門,其門外比門內(nèi)淺,門外占四分之一,門內(nèi)占四分之三。金柱大門的四合院最早是給官宦人家居住的,同樣到了晚清界限就逐漸模糊了,只要有錢你就可以修這樣的門。有些金柱大門可以修得好像廣亮大門那么氣派,比如圖中的四合院大門,乍一看好像是廣亮大門,可是沒有外八字,而且門按在檐柱上。
蠻子門四合院大門
第三個等級的四合院大門叫“蠻子門”,它的門板裝在前門柱上,比金柱大門更靠前,因此外門道小更小。為什么叫蠻子門?傳說與南方的富商有關(guān),南方富商進京買了地,蓋了房子,修大門時一般都把門洞修得特別小,不讓人在此避雨。這是因為南方雨多,總避雨影響安全,所以南方人在京也延續(xù)了這個習慣,不設(shè)外門道,不想讓人避雨。我個人對這個傳說表示懷疑,可能是一種對當時有錢“外地人”家大門的一種蔑稱。
第四個等級的門叫“如意門”,是北京四合院采用最為普遍的一種,是普通人居住的,用現(xiàn)在的詞匯說是“中產(chǎn)階級”的房子。毛主席的岳父,楊開慧的父親,北大教授楊昌濟家就是如意門。如意門很小,而且沒有門洞,門上有兩顆門簪,貼有“如意”兩個字,因此得名。李蓮英的宅子原本就是廣亮大門,但此人一向小心謹慎,怕太顯眼,于是他讓工匠把大門改為普通人家的“如意門”。歷史上都把李蓮英描繪成齷齪不堪的人物,其實這個人還是很不錯的,從他改門就能看出來。
第五種四合院的大門是“墻垣式門”,說白了就是在墻上安個門,和墻是一體的,沒有柱子,沒有房脊,是最低端的門。如果如意門是中產(chǎn)階級住的,那墻垣式門就是老北京的最底層平民的房子了,例如駱駝祥子他們的房子估計就這樣。不過也有例外,老的晉江會館就是這種最簡陋的門,而一位女作家根據(jù)她在這里生活的經(jīng)歷寫了一部小說叫《城南舊事》,還拍成了電影,插曲非常有名,“長亭外,古道邊,芳草碧連天。。。。。。”,李叔同的《送別》。
第六種是西式門樓,它本不是傳統(tǒng)的中國建筑,晚清的時候受西洋建筑影響而出現(xiàn),很難判斷其等級。最有名的是曾國藩在北京的故居,就是西洋式門樓,以他的身份住廣亮大門的四合院完全沒問題,所以西洋式門樓的等級很難確定,要看主人是誰。
西洋式門樓
在北京還能見到一種門,它不屬于北京四合院的六種大門中的任何一種,可是卻非常常見,叫垂花門。垂花門的廊柱沒有直接落地,而是垂在半空中,單獨垂半截不好看,所以有一個造型,方的、圓的,逐步的演變就形成了現(xiàn)在的垂花,看著好像是垂下兩個花骨朵兒。垂花門原本是四合院院內(nèi)的二道門,有錢人的四合院不是簡單的一個院子,而是幾進幾進的院子,院子之間的門,常采用這種垂花門。今天一些北京的四合院大門也是垂花門,那是因為原來的大四合院被拆了,或者被拆散了,才使得垂花門成為小院落的大門。
垂花門上面那個木結(jié)構(gòu)的建筑,學名叫勾連搭雙脊垂花。垂花門的作用有兩個,一個是女眷送人只能送到二道門,不能出大門,所以二道門要有個避雨的功能,能在這里說幾句話,下雨淋不到。另一個是唱戲,您看這個垂花門的造型,是不是很像個小戲臺的吊頂,相聲里說的“唱堂會”就是在這里唱。二道門一般對著正屋,主人坐在正屋太師椅上就能看戲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