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四合院古建筑裝修傳統(tǒng)中,建筑本身的圍墻是在搭完木屋架后砌筑的。從墻身的外觀看,墻身的下部稍厚,所用磚的尺寸也稍大,而墻身的上部稍薄,所用磚的尺寸也稍小。墻身下部稍厚的墻體稱為“下堿”或“下肩”或“裙肩”,其比墻身上部寬出的部分稱為“花堿”。下堿的高度可由檐柱高的3/10定,并且砌磚的層數(shù)應(yīng)為單數(shù)。墻身的標(biāo)注尺寸就是指下堿部分的尺寸。
如果以墻身內(nèi)柱子的中軸線劃分,軸線以外墻體部分稱為“外包金”,軸線以內(nèi)的部分稱為“里包金”;山墻的里包金尺寸一般為山柱半徑的尺寸加1.5寸,或加花堿尺寸。如果內(nèi)墻的上下厚度一樣,里包金尺寸即為山柱半徑的尺寸。山墻外包金尺寸為1.5倍山柱直徑的尺寸。
山墻在古建筑裝修正面及后面突出的部分稱為“墀頭”,在建筑正面及背面山墻部位的檐柱或金柱,一般會(huì)有不到柱徑一半的部分露在山墻外面,柱子多埋進(jìn)墻身的部分到其軸線的尺寸稱為“咬中”,咬中尺寸一般為一寸,或是柱子的掰升尺寸加花堿尺寸。臺(tái)明左右寬出山墻的部分稱為“金邊”,寬約一寸。臺(tái)明前后寬出墀頭的部分稱為“小臺(tái)階”,如果山墻上帶挑檐石,小臺(tái)階寬為8/10檐柱徑尺寸。
后檐墻的里包金尺寸一般為檐柱半徑的尺寸加1.5寸,或加花堿尺寸。如果內(nèi)墻的上下厚度一樣,里包金尺寸即為山柱半徑的尺寸。后檐墻外包金尺寸為1至1.2倍檐柱直徑的尺寸。
窗下檻墻里包金尺寸一般為檐柱半徑的尺寸加1.5寸,或加花堿尺寸。如果內(nèi)墻的上下厚度一樣,里包金尺寸即為檐柱半徑的尺寸。檻墻外包金尺寸與里包金尺寸相同。
山墻在古建筑裝修正面及后面出挑部分稱為“盤頭”或“梢子”,從下面出挑位置到上部連檐部位的水平出挑尺寸稱為“天井”,出挑部位從下往上的名稱依次為荷葉敦、混轉(zhuǎn)、爐口、梟、頭層盤頭、二層盤頭、戧檐。在小式建筑中,一般荷葉墩出挑尺寸小于1.5寸,混磚出挑尺寸為0.8至1.25倍磚本身厚,梟磚出挑尺寸為1.3至1.5磚本身厚度,爐口出挑尺寸小于或等于2厘米。其中的混磚、梟、爐口可以用一塊整石頭雕成“挑檐石”,其厚度約5寸,接近17厘米,出挑尺寸為其本身厚度的1.2至1.5倍。挑檐石在山墻上的長(zhǎng)度要一直達(dá)到金檁外皮;從建筑的山面看,屋面披水梢壟下面依次為披水磚、博縫板、二層拔檐和頭層拔檐。博縫磚的高度尺寸約為6至7倍的椽徑尺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