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雖然有玻璃,但是在四合院里面用的很少。等到玻璃普及后,北京四合院里面的窗戶就變成了“上紙下玻璃”的樣子,即上邊為木格紙窗,下邊是大塊玻璃,周邊仍保持木楞格。這種窗既有玻璃窗的爽朗明快,又有紙窗的幽雅朦朧。
昔日北京臘月兒歌唱道:“二十三,糖瓜兒 粘;二十四,掃房日。”臘月里準(zhǔn)備年事,掃房糊窗戶是其中一件。趁著掃房,把一冬天煙熏火燎的舊窗紙全部扯光,把木欞上的舊紙、糨糊跡用刮刀刮干凈,用小掃帚把窗欞上的積土掃干凈。預(yù)先打好摻著明礬的糨糊,用刷子刷在窗欞上,重新糊上潔白的高麗紙,連窗框上所有露木頭的地方,全部用紙裱糊過。這樣,原來的 昏暗老屋,馬上便像雪洞一樣,煥然一新了。
北京冬日天寒,風(fēng)沙大,俗語說得好:“針鼻大的眼兒,椽頭大的風(fēng)”,所以特別講究糊窗戶。正如柴?!堆嗑╇s記》 中寫的:“燕地風(fēng)沙,無微不入,人家窗牖,多糊紙以障之。冬日又防寒氣內(nèi)侵,或易以高麗紙。至夏日,又于窗紙有一二,裱以疏布,便其余暑納涼也。布外仍系以紙,有風(fēng)沙則舒之,無則卷之。”
北京入夏以后天漸悶熱,這時人們撕去窗紙,糊上卷窗,晝卷夜垂,以調(diào)氣溫,頗為方便。糊卷窗時,先在木窗上裝好冷布,再糊上卷窗,即窗紙在上頭糊死,下頭糊在一根剝光的高粱稈上,四角釘小釘,用線繩繃緊,既可卷起,又可放下。卷窗離地較高,卷時用長約一米多的木棍,上嵌齒狀用長方木,以手上下推動,非常便捷。
現(xiàn)在四合院設(shè)計早已不用這種窗戶紙了,但是這些記憶似乎一直留在了老北京人的腦海中,陪伴著他們成長和老去。如果可能的話,還是應(yīng)該住進(jìn)四合院里,去尋找自己兒時的感覺,感受印象里家的溫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