牌樓一般不出現(xiàn)在四合院建筑里,也就是說在四合院設(shè)計時,牌樓是不在設(shè)計方案之內(nèi)的。但是,在四合院建筑群之外,也就是街口或是園林等地,還是可以看到牌樓的身影。雖然牌樓不屬于四合院,但卻與四合院遙相呼應(yīng)。
牌樓其實是民間的說法,官方說法稱之為牌坊。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征,是用來標(biāo)榜功德,宣揚封建禮數(shù)的。
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。欞星原作靈星,靈星即天田星。漢高祖規(guī)定:祭天天先祭靈星。到宋仁宗天圣六年(1028),筑郊臺(祭祀天地的建筑)外垣,設(shè)置靈星門。后移置于孔廟,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。后來人們認為漢代祭祀靈星,是為了祈求豐年,與孔廟無關(guān)。又見改靈星為欞星。
宋(南宋)元年以后,尤其是明清,這種建筑不僅置于郊壇、孔廟,還建于廟宇、陵墓、祠堂、衙署和園林前或街旁、里前、路口。也不僅用于祭天、祀孔,還用于褒揚功德,旌表節(jié)烈等等,于是靈星門不僅一變成為欞星門,而且再變?yōu)榕品弧?/p>
在北京也遍布著很多牌樓,其中與四合院聯(lián)系最緊密的是街道牌樓。在老北京的街道上,曾橫亙著不少的牌樓,雖然所剩無幾,但仍有地名可尋。 最典型的街道牌樓有: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;東單牌樓和西單牌樓;東、西長安街牌樓;前門五牌樓等。
牌坊就其建造意圖來說,可分為四類:一是功德牌坊,為某人記功記德。二是貞節(jié)道德牌坊,多表彰節(jié)婦烈女,在安徽歙縣有許多這類牌坊。三類是標(biāo)志科舉成就的,多為家族牌坊,為光宗耀祖之用。四類為標(biāo)志坊,多立于村鎮(zhèn)入口與街上,作為空間段落的分隔之用。
北京的牌樓可分為木牌樓、琉璃牌樓以及石牌樓等,其中最常見的是木牌樓,多用于街巷口。木牌樓地下部分用柏木樁,稱地丁?;A(chǔ)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“夾桿石”包住,外面再束以鐵箍。街巷的木牌樓頂部出檐甚短,做成懸山或廡殿式。每根柱端聳出脊外,柱頂覆以云罐(也叫毗盧帽)以防風(fēng)雨侵蝕蟲蛀。樓頂所用之瓦,街巷諸坊多用黑色布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