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梁”是四合院等古代木結(jié)構(gòu)建筑中最重要的構(gòu)建之一,它承托著建筑物上部構(gòu)架中的構(gòu)建及屋面的全部重量,是建筑上部構(gòu)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。依據(jù)梁在建筑構(gòu)架中的具體位置、詳細(xì)形狀、具體作用等的不同,又有不同的名稱,下面簡單了解下。
1.抱頭梁
在小式大木作建筑構(gòu)建中,處在檐柱和金柱間的短梁叫做“抱頭梁”。它一頭在檐柱之上,一頭插入金柱之中。
2.桃尖梁
在大式帶檐廊的建筑物中,主要的梁多由前后金柱承托,除了這些金柱承托的主要的梁之外,還有一些次要的梁,如連接金柱和檐柱的梁,它的形體較為短小,但梁頭通常都做成較為復(fù)雜的形式,這種短梁叫做“桃尖梁”。
3.太平梁
太平梁一般用在廡殿頂建筑中。當(dāng)廡殿頂建筑采用推山做法時,由于兩山向外推出,脊檁要隨之加長,那么其兩端便懸空于梁架之外了。但是這段懸空的脊檁上面負(fù)有正吻、瓦等構(gòu)建,無疑增加了脊檁的荷載。那么為了安全與牢固起見,必須要在脊檁下面加一些承重件,這里的承重件一般就是一梁一柱,這里的柱成為“雷公柱”,而梁就是“太平梁”。除了廡殿頂推山建筑外,在某些較大的攢尖頂建筑中,其雷公柱下也要增設(shè)一根短梁作為承重件,這根短梁也叫做“太平梁”。
4.角梁
在建筑屋頂上的垂脊處,也就是屋頂?shù)恼婧蛡?cè)面相接處,最下面一架斜置并伸出柱子之外的梁,叫做“角梁”。角梁一般有上下兩層,其中的下層梁在宋式建筑中稱為“大角梁”,在清式建筑中稱為“老角梁”。老角梁上面,即角梁的上層梁為“仔角梁”,也稱“子角梁”。
5.單步梁
單步梁是架在雙步梁之上的短梁,并且是放置在雙步梁上的瓜柱上的短梁,因?yàn)殚L度只有一步架,所以叫做“單步梁”。
6.雙步梁
在建筑物的構(gòu)架中,連接金柱和檐柱的桃尖梁,一般是不起承重作用的。但是,當(dāng)檐柱與金柱之間的距離過大時,在桃尖梁的正中好可以加立一根瓜柱,上架一條梁和一根桁,此時的桃尖梁便具有了承重作用,同時梁的名稱也改為“雙步梁”。
7.三架梁
清式建筑物中,上面承托三條桁(檁)的梁,叫做“三架梁”,宋代稱為“平梁”。以此類推,上面承托五條桁的梁,就叫做“五架梁”,上面承托七條桁的梁,就叫做“七架梁”。
8.月梁
“月梁”一是指清式卷棚頂建筑梁架的最上一層梁,叫“月梁”,也叫“頂梁”。二是指做成“新月”形式的梁,其梁的兩端呈弧形、而梁的中段微微上拱,整體形象彎曲得近似新月,所以稱為“月梁”。
9.順梁
順梁的形態(tài)、作用和一般的梁相同,只是其安放的方向與一般的梁相反,或者說與一般的梁垂直。也就是說,順梁與建筑面寬是平行的,而不是垂直的,所以稱為“順梁”。
10.扒梁
扒梁也稱“趴梁”。扒梁和順梁的方向一致,但是扒梁的兩端不是直接架在下面的柱頭上,而是扣在檁上或一般的梁的上面。扒梁既是梁,同時也起著枋的作用,或者說它同時也是一根枋。
11.順扒梁
順扒梁多用于廡殿頂或是歇山頂建筑的山面。其做法一般是外一端扣在山面檐檁或正心桁上,內(nèi)一端可直接搭在梁身上,也可做榫交于正身梁架的柁墩或瓜柱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