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賞我國古代建筑時,稍加留意就可發(fā)現(xiàn),在巍峨高大的建筑物,有著一種奇特的構(gòu)件,它密布于屋檐和平座回廊下畫,造型別致,一層層向外出跳,有的用青綠色的油彩裝飾著,這就是我國古建筑特有的構(gòu)件斗栱。下面,我們就來說說斗栱的組成及其稱謂。
斗栱是我國古代大型木構(gòu)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它是柱子與梁架之間的過渡構(gòu)件,其作用是擴大梁枋和柱頭的接觸面,加強梁架與柱頭的連系。它在一層層枋子之間,把縱橫相交的仿子組成一個牢固的剛體。它在室內(nèi),可以提高室內(nèi)空間,縮短梁的跨度,提高梁的負荷能力。它的出跳部分又在室外起臂梁作用,承受屋檐與平迥廊的重量。
斗栱的主要構(gòu)件有斗、升、栱、翹、昂和枋。由于升是斗的一種,翹是栱的一種。所以說、斗栱是由斗、栱、昂、枋四種構(gòu)件組成的。由于斗和栱是這組構(gòu)件的基本構(gòu)件,因而這組構(gòu)件稱為斗栱。斗原來是口大底小的方形量器。斗栱中的斗是形狀像斗的方形木塊。升的形狀很像斗,只是比斗小,所以叫升。是兩端被加工成折線的矩形木塊,形狀有點像弓。翹的形狀基本和栱一樣,只是由于它的受力大,斷面比較高。昂原來是直而長的構(gòu)件,但明清時普遍使用的是徒有形式的假昂。枋是連系構(gòu)件,它把各攢斗連系成一個整體。
這四種構(gòu)件中,斗栱的斗是總支撐點。簡單的斗栱,像一斗三升,就是斗托著栱,栱托著升,升再托著枋的構(gòu)件。一般斗栱中的斗除了承托栱外,還同時承托翹或昂,栱和翹都是水平構(gòu)件,而昂卻斜置在斗上,翹、昂端部又托著斗,斗再托著栱和枋。
在斗栱最下面的斗叫做坐斗,坐斗一般十字開口,擱著十字相交互相垂直的栱和翹或栱和昂。栱與額枋平行,也叫做橫栱。在橫栱兩端都有單面開口的升(一般橫兩端的升叫做三才升,其中在額枋軸心線上的叫做槽升子)。這些升有時又托著一個橫栱,形成兩層橫栱(重袱)。重栱的上層橫栱又通過它上面的三才升托著枋子。翹、昂與額枋垂直,它的一端在額枋外面,另端在額枋里面,形成向里外出跳。
翹、昂端部都承托著之個比坐斗小也開十字口的斗,這種在翹昂頭上的斗叫做十斗。也承托十字相交的栱和翹或栱和昂。這些橫栱也和坐斗上的橫栱一樣承托著上一層橫栱或者枋子。如此一層一層的出跳,一直到最上面一層橫栱(廂栱)托著挑檐枋。從這里可以看出外檐斗栱起了懸臂梁的作用,承受屋檐的重量,達到懸挑出檐的目的。
上面提到的橫栱,所在部位不同,規(guī)格也不同,它們的名稱也各不相同。坐斗上面的橫栱由于在斗栱的軸心線上,所以稱為正心栱,在翹昂頭上的橫栱用材較小,稱為單材栱。單材栱在軸心線外面的稱為外拽栱,里面的稱為里拽栱。重栱的上下兩層橫栱,名稱也不同,下層橫栱較短叫做瓜栱,上層橫較長叫做萬栱。所以在坐斗上面的重栱有正心瓜栱和正心萬栱兩種,翹和昂頭上的重栱有外拽瓜栱、外拽萬栱、里拽瓜栱、里拽萬栱四種。
一攢斗栱隨著它們出跳多少,也有專門稱呼。清代稱斗栱出一跳為三踩,二跳為五踩,直到五跳為十一踩。如故宮太和殿檐斗栱是一翹、三昂出四跳,稱為單翹三昂九踩斗栱。
外檐斗栱又隨著位置不同而分為柱頭科,平身科和角科。柱頭科端端正正地位于柱頭上,平身科位于柱子和柱子之間的額枋上,它們主要功能都是承受屋檐的出跳。不過平身科的作用不如柱頭科重要,所以它的構(gòu)造也比柱頭科簡單。角科位于建筑的轉(zhuǎn)角柱頭上,因為它所承受的荷載大,在轉(zhuǎn)角處構(gòu)造又特別復雜,所以更顯得復雜。
如今,隨著建筑的發(fā)展,斗栱已經(jīng)不再作為承重構(gòu),而僅僅成為了一種裝飾。即便如此,斗栱也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個特有的標記。